在制造強國的征途中,無數工匠用熾熱匠心熔鑄國之重器。東方電氣集團所屬東方鍋爐容器一分廠焊接特級技師、全國勞模鄭偉,二十九載以焊槍作筆,用閃耀的焊花,為大國鑄重器,在鋼鐵與弧光之間書寫了技能報國的“傳奇”。
?弧光少年,初燃匠心之火
1977年生于鹽都自貢的鄭偉,童年記憶里最璀璨的星光,是街邊修理鋪飛濺的焊花。那些躍動的藍色弧光,如同神秘的密碼,在少年心中埋下匠心的種子。
從普通焊工到技術尖兵,鄭偉的成長軌跡和奮斗人生始終浸透著匠人的執著。1996年,19歲的鄭偉走進東方鍋爐,從此與焊接結下不解之緣。
初入生產現場,飛濺的焊花映亮他求知若渴的眼睛。為練就一手好“功夫”,他把練功房當作第二個家,在無數個星夜,執焊槍為筆,以弧光為墨,用鋼板作紙,勤學苦練,熟練掌握了焊條電弧焊、手工鎢級氬弧焊、半自動氣體保護焊等多種焊接技術,以及鎳基、復合材料、異種鋼等特殊材料的焊接方法,成為分廠核電項目持證最多的焊工,焊接一次探傷合格率始終名列前茅,成為了大家學習的榜樣。
?毫米精焊,鑄就核電明珠
在專注提升自身技藝的同時,鄭偉大力開展焊接技術創新,先后完成了核電裝備、大型化工容器等國之重器關鍵部件的焊接任務,解決了諸多技術難題。
在核電蒸餾液監測槽焊接制造中,面對不銹鋼薄板焊接易變形的世界難題,鄭偉勇挑急難險重任務,帶領團隊鏖戰百余天,在千百次的淬煉中,首創“雙人對焊一次成形技術”,以低于0.5毫米的變形精度突破行業極限,解決了焊縫表面成形差、內部缺陷多等一系列焊接難題,不僅填補了行業空白,更讓中國核電裝備制造精度躍上全新臺階。
全球首個“華龍一號”安注箱的制造,見證著鄭偉技藝的巔峰時刻。6塊“鋼鐵花瓣”要在60天內精密拼成直徑為4.6米的鋼鐵球體。安注箱體積大、焊縫寬,焊縫呈圓弧形,焊接難度極高。焊接時,數千度的電弧瞬間將不銹鋼熔化,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
在50攝氏度的高溫“熔爐”里,忍受高溫是每次焊接必然要面對的考驗,只是穿戴好防護服、手套、焊帽等裝備,便已汗流浹背。
鄭偉帶領團隊以“毫米級”的精準作業,精雕細刻每一道焊縫,最終實現探傷合格率100%。37攝氏度的堅守熔化數千度的鋼鐵,鑄就了大國重器的完美弧線,讓“華龍一號”這顆璀璨的核電明珠閃亮在世界的東方。
?焊接極限,突破視覺盲區
弧光鑄重器,盲焊顯擔當。鄭偉參與的每一個項目,都是對技藝的極致挑戰,更是對自我的不斷超越。蛇形管高壓加熱器是東方鍋爐輔機產品升級換代的重要里程碑,將大幅提升換熱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但其彎曲密集的管束結構成為焊接制造的“攔路虎”。
鄭偉喜歡“較真兒”,面對肉眼難及的“焊接盲區”,帶領團隊反復研究探索,不斷嘗試各種方案,以觸覺代替視覺,用左右手交替持槍,在趴著、躺著、倒著等各姿態中完成精密焊接,創造性地開發出“左右手交替盲焊”絕活。最終,鄭偉和團隊用觸感與經驗,憑借肌肉記憶,讓362道“隱形焊縫”全部合格,一舉打破了行業紀錄。
?匠心獨運,傳承絕學心法
多年來,鄭偉潛心研究、刻苦攻關焊接難題。他常對徒弟們說:“技術是逼出來的。”他發明的管件板件焊接定位工裝,讓焊接效率提升40%,成為行業標配的“鄭氏法寶”。
推動技藝傳承,鄭偉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出去。
從調整焊接姿態到感知焊縫觸覺,鄭偉總是躬身示范,把每個細節都化作匠心傳承的獨門心法。他還將焊接參數編成口訣,把操作要領記錄成冊,用多篇論文和作業指導書,搭建起技藝傳承的階梯,將經驗凝練成可復制推廣的技能要訣。
在鄭偉的悉心指導下,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焊匠脫穎而出,經他培養的40余名徒弟,如今已成為焊接領域的生力軍,在行業比賽中屢屢奪魁,共同構筑起制造強國的“人才矩陣”。
從巴山蜀水到國之重器,鄭偉敢闖敢試,與弧光為伴的近三十年,先后解決了多個國家重點項目的焊接難題,確保多個國家重大項目圓滿完成,用手中的焊槍焊出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