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東方電氣集團,昔日的傳統廠房已蛻變為智能制造的前沿陣地。近日,記者隨國資委新聞中心舉辦的“走進新國企——品牌引領·智鏈未來”活動深入東方電氣,走進這個代表中國制造巔峰實力的現代化重裝基地,近距離觀察“無人車間”如何催生“大國重器”,探尋碳捕集等前沿技術的破局之道,更感受到東汽精神在一次次技術攻關中的深沉力量。
“東方”智造:讓大國重器“動”得精準,“造”得優雅
在東方電氣旗下東方電機“中華第一跨”的大型清潔能源裝備重型制造數字化車間,映入眼簾的是400米長的廠房內,大型設備鱗次櫛比,350噸重型臥車上,近百噸重的百萬千瓦熱電轉軸正在加工,自動化設備井然有序地運轉。
“別看這機器看著笨重,加工精度卻極高。”東方電機研發中心主任宋敏指著一根核電轉軸介紹道,“像這種軸,我們要保證它的加工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之內,也就是比頭發絲還細的1/10。”他又轉頭指向球閥,一種用于抽水蓄能電站中的關鍵核心設備,本質上是一種直徑超過2米、承壓超過1000米大尺寸高壓的“水龍頭”,用于控制抽蓄機組“放水”或“斷水”的核心環節,說:“這種球閥在出廠之前都會進行壓力和密封試驗,我們現在的技術已經保證可以滴水不漏。宋敏接著笑稱:“客戶要求,一旦漏一滴水就要款上萬元,我們現在掌握這個關鍵核心技術,能確保金屬和金屬之間密封嚴絲合縫,確保滴水不漏。”
這背后,是東方電氣近年來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成果。以“黑燈產線”為代表的葉片無人車間,通過工藝參數建模、三維仿真、在線測量等系統協同作業,實現了加工全過程無人化、數據化。“我們的高級計劃排程系統會根據訂單和設備情況自動排程,讓每一臺設備‘知道’每一秒鐘該干什么。”東方汽輪機數智部副部長易泰勛在參觀中介紹道。
在汽輪機總裝環節,東方電氣旗下東方汽輪機依托自研的數字總裝預測系統,成功解決了大尺寸測量不準、變形預測不清等行業難題,總裝周期縮短了40%,產能提升60%。在焊接車間,機器人焊接系統配合焊縫質量在線檢測,建成了行業首個綠色高效“三零”焊接數字化場景——零變形、零缺陷、零排放。
“我們是行業里唯一一家通過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雙國標四級認證的企業。”易泰勛自豪地說,“經過四年建設,我們已經建成了9個數字化車間,實現了數字化全覆蓋。”
大國重器,不再只是“又大又重”,而是在數據驅動下,朝著“更快、更準、更綠”的方向加速演進。
碳捕集技術:引領綠色能源新方向
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東方電氣積極布局碳捕集前沿技術,力求在源頭降本、系統效率和規模化落地上取得突破。2024年9月,東方電氣旗下東方鍋爐成功實現國際首個基于化學鏈燃燒技術的5兆瓦中試裝置自熱安全穩定運行,碳捕集率超過95%,出口二氧化碳濃度高達90%以上。
“與傳統碳捕集技術相比,這項技術的最大優勢在于燃燒后二氧化碳自分離,無需額外空分、吸收等能耗巨大的工藝環節。”東方鍋爐基礎研發部副部長林山虎介紹說,“目前我們單位碳捕集成本已下降至每噸100元左右,未來有望降低至幾十元,而傳統方式通常在300元以上。”
這一核心技術將傳統燃燒過程一分為二,通過載氧體循環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在反應過程中自然完成氧氣分離。這種設計既保證了燃燒效率,又大幅減少后處理環節中的能耗和投資成本。林山虎透露,如果載氧體實現“零損耗”循環使用,碳捕集成本將進一步逼近行業最低極限。
該技術目前已進入工業化推進階段,計劃近年實現20兆瓦示范項目建設,標志著東方電氣正從“實驗領先”邁向“產業領跑”,為行業能源脫碳探索出一條更加經濟、可持續的新路徑。
從廢墟中崛起:東汽精神鍛造科技騰飛的脊梁
在5月10日舉辦的東汽精神文化周啟動儀式暨東方電氣品牌之夜上,東方電氣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張彥軍表示,東方電氣集團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制造強國使命,始終把弘揚東汽精神、推進品牌建設作為牢記囑托、挺膺擔當的具體實踐,
“東汽精神,不僅僅屬于我們企業,它更是挺直中國工業制造自信自立自強脊梁的精神。”在接受采訪時,東方電氣集團黨群工作部部長柯俊雄動情地回憶。
這份精神,誕生于歷史深處,錘煉于生死之間。2008年“5·12”汶川地震,東方汽輪機廠區位于震中,成為中央企業中受災最重、損失最大、遇難人數最多的一家企業——27億元資產毀于一旦。但廢墟之上,東方電氣人沒有一刻停工。“哪怕是在廠房塌了、水電斷了的情況下,我們的人都守在機器邊上,不讓一臺設備報廢。”東方汽輪機員工至今記憶猶新。
也是在那一年,首次提出了“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24字東汽精神,成為后來激勵無數員工奮斗的力量源泉。
在數字化轉型推進最艱難的階段,這種精神再一次成為力量源泉。“剛開始真是‘四個不會’:不愿轉、不敢改、不會干、缺人手。”項目負責人坦言,設備太大、流程太復雜,轉型幾乎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參考。“當時組建了七人攻堅組,加班是常事,趕上限電,有人守著電腦在夜里搶通系統。”
這群東方電氣人將東汽精神刻進流程,也燒進鋼鐵。如今的葉片無人車間、黑燈生產線和碳捕集實驗平臺,不只是技術成果,更是災難中淬火重生的象征。它們連接著東方電氣從三線建設走來的奮斗史,也映照出中國制造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時代躍遷。未來,這份堅韌與創新還將繼續托舉更多“大國重器”,走向世界。